行人保护系统(AEB VRU,即自动紧急制动系统针对弱势道路使用者的功能)近年来备受关注,被认为是提升道路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然而,尽管其潜力巨大,市场渗透率却低于预期。这一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以下从技术、经济、政策和消费者认知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AEB VRU 的核心功能是通过传感器检测行人或其他弱势道路使用者(如骑自行车者),并在可能发生碰撞时自动刹车。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技术障碍:
环境适应性不足
行人保护系统依赖摄像头、雷达或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来识别目标。但在复杂的现实场景中,例如夜间、恶劣天气或光照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传感器的性能会受到显著影响。此外,城市环境中存在大量动态干扰物(如广告牌、反射光等),可能导致误判或漏检。
算法复杂度高
为了准确区分行人和其他物体,系统需要强大的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能力。然而,当前的技术仍难以完全覆盖所有可能的行人行为模式,尤其是在快速移动或突然出现的场景下。
硬件成本与可靠性问题
高精度传感器的成本较高,且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和耐用性仍有待验证。这使得主机厂在推广 AEB VRU 时更加谨慎,尤其是针对中低端车型。
虽然 AEB VRU 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技术,但其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成为制约市场普及的关键因素:
消费者支付意愿有限
很多购车者对主动安全配置的关注度较低,尤其是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外观设计、动力性能或舒适性配置,而非无形的安全功能。
车企利润压力
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将 AEB VRU 作为标配会显著增加车辆成本,而如果将其作为选配,则可能因价格过高而失去吸引力。这种两难局面导致车企在推广该技术时态度保守。
保险行业支持不足
在一些国家,保险公司会对配备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辆提供保费折扣,从而间接推动技术普及。然而,在许多地区,这种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和车企的积极性。
政策和法规是推动新技术普及的重要力量,但在 AEB VRU 领域,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相对有限:
强制性要求缺失
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明确要求新车必须配备行人保护功能。例如,欧盟从 2022 年开始逐步将 AEB VRU 纳入新车评估程序(NCAP),但其他市场的法规推进速度较慢。
测试标准不统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测试标准差异较大,导致车企在开发和认证过程中面临额外的时间和成本负担。这种碎片化的监管环境也延缓了技术的全球化推广。
执法与监督薄弱
即使有相关法规出台,执行力度往往不足。例如,部分国家仅对新车销售提出要求,而存量车市场并未受到同等重视,导致整体市场渗透率提升缓慢。
除了技术和经济层面的因素外,消费者对 AEB VRU 的认知不足也是市场渗透率低的重要原因:
缺乏直观体验
AEB VRU 的工作原理和技术优势并不容易被普通消费者理解。由于其触发场景较为罕见,用户很难感受到这项功能的实际价值。
信任危机
部分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辅助技术持怀疑态度,担心系统可能出现故障或误操作,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危险。这种心理障碍限制了他们对 AEB VRU 的接受程度。
信息传播不到位
汽车厂商和行业机构在技术推广方面的投入不足,未能有效向公众传递 AEB VRU 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相比之下,其他营销手段(如品牌故事、娱乐化内容)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AEB VRU 市场渗透率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尚不成熟、成本偏高、政策支持不足以及消费者认知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相信 AEB VRU 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更广泛的普及,为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实质性改善。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