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欧平原的腹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以东约50公里处,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工厂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这里是吉利与白俄罗斯当地企业合资建立的整车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汽车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深耕本地化运营的典范之一。自2011年项目启动以来,这座工厂不仅实现了从零到年产数万辆的跨越,更在管理、技术、供应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本地化发展之路。
吉利进入白俄罗斯市场,并非简单地“出口整车”,而是选择了更高门槛的“本地生产”模式。这种选择背后,是对长期战略的坚定布局。通过与白俄罗斯贝拉扎(BelAZ)等本土企业合作,吉利成功规避了高额关税和贸易壁垒,同时借助当地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区位优势,将产品辐射至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多个独联体国家。更重要的是,本地化生产让吉利品牌更贴近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在车型配置、售后服务乃至品牌认知上都更具亲和力。
在工厂建设初期,挑战不可谓不大。白俄罗斯的汽车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熟练技工稀缺,供应链体系也不完善。面对这些难题,吉利没有采取“空降式”管理,而是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一方面,派遣中方技术骨干进行系统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吸纳本地员工参与生产线建设和运营管理。如今,工厂90%以上的员工为白俄罗斯籍,其中不少已成长为车间主管、质量工程师甚至中层管理者。这种深度的人才本地化,不仅降低了沟通成本,也极大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技术转移是合资工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吉利并未将白俄罗斯工厂视为单纯的组装基地,而是引入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包括先进的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流程,并配备了自动化检测设备和质量控制标准。同时,吉利还将中国总部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同步接入,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分析。这意味着,即便远在万里之外,吉利总部也能对产品质量、产能调配和库存管理进行精准把控。这种“标准统一、执行本地”的管理模式,既保证了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又赋予了工厂足够的灵活性。
在供应链方面,吉利同样推行渐进式的本地化策略。初期,大部分零部件依赖从中国进口,但随着产量提升和配套企业信心增强,越来越多的本地供应商开始加入配套体系。目前,已有超过30家白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企业为工厂提供座椅、线束、玻璃、轮胎等配套产品,本地化采购比例逐年上升。这不仅缩短了物流周期、降低了成本,也带动了当地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产业生态。
更值得一提的是,吉利白俄罗斯工厂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工厂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采用低排放涂装工艺和废水循环处理系统,致力于打造绿色生产基地。同时,企业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赞助青少年科技活动,并在疫情期间向当地医疗机构捐赠防疫物资。这些举措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认可,也为“中国品牌”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多年来,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但吉利白俄罗斯工厂始终保持着稳定运营。这背后,是双方股东的互信合作,是本地团队的专业敬业,更是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模式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而是在尊重当地文化、法律和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共生共赢。
如今,走进吉利白俄罗斯工厂,流水线上一辆辆崭新的帝豪、博越缓缓驶下,车身喷涂着俄语标识,内饰根据寒冷气候进行了优化设计,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本地化”的成功实践。这座工厂不仅是吉利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支点,更是中国制造业与海外伙伴深度协作的生动缩影。
可以预见,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像吉利白俄罗斯工厂这样的合作项目,将继续为中国企业出海探索更多可能性。而其积累的经验——从人才培育到技术输出,从供应链整合到文化融合——也将为更多后来者提供宝贵借鉴。真正的“稳了”,不只是工厂运转的平稳,更是战略定力、本地智慧与长期主义的胜利。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