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在欧洲缺爆款!前 25 名无中国车型,还要加油
2025-10-18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表现愈发引人注目。凭借新能源技术的快速突破、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日益提升的产品力,中国品牌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区取得了显著增长。然而,在被视为全球汽车工业高地的欧洲市场,中国车却始终未能掀起预期中的“爆款”浪潮。根据最新销售数据显示,在欧洲销量排名前25的乘用车车型中,竟无一来自中国品牌。这一现实不仅揭示了中国车企出海征程中的瓶颈,也提醒我们:走向世界,仍需持续努力。

欧洲市场对中国汽车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欧洲正加速推进碳中和目标,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持续上升,为中国电动车提供了广阔的潜在空间;另一方面,欧洲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安全性能、驾乘体验和售后服务有着极高的要求。此外,德系、法系、北欧品牌长期主导本地市场,形成了强大的用户忠诚度和完善的渠道网络,新进入者难以迅速打破壁垒。

从产品角度看,部分中国品牌确实在技术参数上具备竞争力。例如,续航里程、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不少国产电动车已达到甚至超越同级国际水平。然而,参数优势并不等于市场认可。欧洲消费者更注重整车质感、驾驶调校、耐久性测试以及品牌背后的文化认同。一些中国车型虽然配置丰富、价格实惠,但在底盘质感、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以及高速稳定性方面仍存在差距,导致试驾后转化率不高。

品牌建设的滞后同样制约了中国车的市场渗透。在欧洲街头,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名字逐渐被提及,但多数消费者对其认知仍停留在“中国产的便宜电车”层面,缺乏高端形象和情感连接。相比之下,特斯拉通过早期塑造科技先锋形象,成功打入主流消费群体;而传统豪华品牌如宝马、奔驰则依靠百年积淀赢得信任。中国车企若想在欧洲建立长期影响力,就必须跳出“性价比”单一标签,讲好品牌故事,强化设计语言与服务体验的一致性。

渠道和服务体系的薄弱也不容忽视。许多中国品牌进入欧洲初期依赖线上直销或与当地经销商合作,覆盖范围有限,售后网点稀疏。一旦车辆出现故障,维修等待时间长、配件供应不及时等问题直接影响用户体验。而在欧洲,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是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没有扎实的服务支撑,再好的产品也难以留住客户。

此外,政策与舆论环境亦构成隐形门槛。尽管欧盟尚未对中国电动车实施全面关税壁垒,但反补贴调查、碳足迹认证、电池法规等技术性贸易措施正在加码。这些规则表面上中立,实则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对中国规模化出口形成压力。与此同时,部分欧洲媒体对中国制造仍存偏见,夸大安全风险或数据隐私问题,影响公众判断。

当然,挑战背后也蕴藏着希望。比亚迪已在匈牙利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蔚来在挪威、德国等地设立换电站并提供订阅服务,长城旗下的欧拉品牌也曾一度在部分北欧国家取得亮眼销量。这些尝试表明,中国车企正在以更本土化的方式深耕欧洲市场。特别是随着欧洲本土电动化进程放缓、传统车企转型乏力,留给新兴品牌的窗口期依然存在。

要实现“爆款”突破,中国车企需采取更加系统化的战略:第一,聚焦细分市场,避免全线铺开,可在紧凑型SUV、城市通勤电动车等领域集中资源打造明星产品;第二,强化本地化运营,包括建立研发中心、雇佣本地团队、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品牌亲和力;第三,提升质量一致性与长期可靠性,用真实口碑替代营销话术;第四,构建高效服务网络,确保售前、售中、售后全流程体验优于竞品。

中国车进军欧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当前的“缺席爆款”并非终点,而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要坚持品质为本、用户为先、尊重市场规律,未来某天,当一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出现在欧洲销量榜前列时,我们将回望今天——那正是奋起直追的起点。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中国车企,还要加油。

15522667382 CONTACT US

公司:天津之擎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天津开发区南海路12号A3栋708室

Q Q:3926574901

Copyright © 2022-2025

津ICP备2025027990号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5522667382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