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国产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加快了“出海”步伐,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东南亚作为地理临近、文化相近的重要区域,成为中国车企海外布局的重点方向之一。然而,正当中国品牌在东南亚市场高歌猛进之际,一系列关于二手车质量问题的负面事件接连曝光,尤其是在泰国和越南,引发了当地消费者的强烈不满,甚至开始影响中国品牌的整体声誉。
在泰国,近年来大量来自中国的二手车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渠道流入市场。这些车辆多数是新能源车型,因国内更新换代速度快,淘汰下来的二手电动车被批量出口至东南亚国家。表面上看,这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了价格低廉、技术先进的出行选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少买家反映,这些车辆在使用几个月后便出现电池衰减严重、续航大幅缩水、系统频繁死机等问题。更有甚者,部分车辆因电路设计缺陷导致自燃事故,引发安全担忧。
一位曼谷的出租车司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花了一笔不小的钱买了一辆二手中国电动车,刚开始还能跑300公里,现在充一次电只能跑不到150公里,而且空调一开,电量掉得特别快。”类似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发酵,一些消费者甚至组织起维权群组,要求退车或赔偿。由于缺乏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许多问题车辆无法得到及时维修,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而在越南,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越南市场对中国二手车的需求一度高涨,尤其是性价比高的SUV和电动小车备受青睐。然而,随着进口数量激增,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逐渐暴露。据越南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报告,2023年以来,有关中国二手车的投诉量同比增长超过60%,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故障、变速器异响、刹车失灵等核心部件问题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出口商为了降低成本,在车辆出口前进行“美化处理”,例如篡改里程表、隐瞒重大事故记录、使用翻新电池冒充原装等。这种行为虽是个别现象,却严重损害了中国品牌的公信力。有越南媒体直言:“这些车看起来便宜,实则隐患重重,有些甚至比报废车还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乱象并非完全由中国车企直接造成。事实上,许多涉事车辆是通过第三方贸易公司或个人中介出口的,原厂并未参与销售环节。但由于车辆本身贴有中国品牌标识,当地消费者自然将责任归咎于“中国制造”。长此以往,即便正规车企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也可能被这些“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拖累,背上不白之冤。
此外,东南亚国家在二手车进口监管方面普遍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检测标准和追溯机制,使得大量未经严格检验的车辆得以入境。以泰国为例,目前对进口二手车仅要求基本的安全与排放检测,对电池健康度、软件稳定性等新能源车关键指标并无强制规定。这就为低质车辆打开了方便之门。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业内专家呼吁,应尽快建立中国二手车出口的行业规范和认证体系。一方面,商务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可联合制定《中国二手车出口质量标准》,明确出口车辆的技术门槛,杜绝“垃圾车”出境;另一方面,鼓励头部车企通过授权经销商模式进入海外市场,提供本地化售后服务,增强消费者信心。
同时,也应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监管合作,推动建立跨境车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车辆历史记录、维修保养数据的透明化。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造假和欺诈行为,维护中国品牌的国际形象。
中国制造业正在从“走出去”向“走上去”转型,品牌信誉是核心资产。若因短期利益放任二手车乱象蔓延,不仅会失去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更可能让多年积累的技术口碑毁于一旦。东南亚市场的教训敲响了警钟:出海之路,质量为王,诚信为本。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中国智造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信赖。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