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在东南亚售后拉胯!网点仅为日韩 1/3,留客太难了
2025-10-18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市场迅速扩张,凭借高性价比、先进的智能化配置以及政府间合作的推动,成功打入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然而,随着销量增长,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售后服务体系严重滞后,成为制约中国品牌长期发展的“软肋”。

据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车企在东南亚设立的授权服务网点数量仅为日韩品牌的三分之一左右。以泰国为例,日本丰田、本田等品牌在当地拥有超过300个维修服务中心,覆盖主要城市及乡镇;韩国现代、起亚也建立了超过150个标准服务站。而多数中国品牌仅在曼谷、清迈等少数大城市设有直营或合作售后点,偏远地区消费者往往面临“买车容易修车难”的尴尬局面。

这种服务网络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品牌忠诚度。一位来自越南胡志明市的比亚迪车主李先生表示:“提车时很兴奋,但半年后空调系统出现故障,联系客服被告知最近的授权维修点在河内,距离超过1500公里。最终只能找当地汽修厂临时处理,但厂家不承认非授权维修记录,导致后续保修受到影响。”类似的情况在菲律宾、柬埔寨等地屡见不鲜。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国车企在出海初期普遍将重心放在营销推广与销售网络建设上,对售后服务投入不足。许多品牌采用“轻资产”模式,依赖本地代理商提供维保服务,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标准、技术人员培训不到位、原厂配件供应周期长等问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代理商甚至不具备高压电池、智能驾驶系统等新能源核心部件的维修能力,一旦出现复杂故障,只能返厂或等待总部派遣工程师,耗时动辄数周。

相比之下,日韩车企经过数十年深耕,早已建立起成熟的本地化服务体系。它们不仅拥有完善的零部件仓储物流系统,还长期培养本地技术人才,形成标准化作业流程。例如,丰田在印尼设有区域备件中心,90%以上的常用零件可在48小时内送达各地服务站;而多数中国品牌仍依赖从国内发货,关键部件配送时间普遍超过两周。

此外,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也加剧了售后沟通难题。不少中国品牌的客服系统仍以中文为主,APP界面、维修手册、故障代码说明未完全本地化,导致用户难以准确描述问题,维修效率大打折扣。一些消费者反映,拨打客服电话后需辗转多个部门才能接通技术支持,响应速度远不如本土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售后服务不仅是保障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更是品牌塑造与口碑传播的重要阵地。在东南亚这样一个高度依赖人际推荐和社群评价的市场,一次糟糕的维修经历可能引发连锁负面效应。社交媒体上已有不少关于“中国车坏了没人修”“承诺终身质保却找不到服务点”的吐槽帖,逐渐侵蚀着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

要扭转这一局面,中国车企必须转变思路,从“重销售、轻服务”转向“全生命周期运营”。首先,应加快在重点国家布局自营或认证服务网络,特别是在人口密集、购车潜力大的二三线城市增设站点。其次,推动核心零部件本地化仓储,建立区域备件中心,缩短维修周期。同时,加大对本地技师的培训投入,联合职业院校开设专项课程,打造稳定的技术服务团队。

此外,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也不可忽视。通过升级车联网系统,实现远程诊断与预警,可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并引导用户就近检修;开发多语言客服平台和智能工单系统,也能显著提升响应效率和服务透明度。

长远来看,谁能率先构建起高效、可靠、本地化的售后服务体系,谁就能在东南亚市场赢得真正的用户黏性。否则,即便短期销量亮眼,也终将因服务短板而流失客户。中国汽车出海,不能只靠价格和配置“卷”出优势,更需要用扎实的服务能力赢得尊重与信赖。

15522667382 CONTACT US

公司:天津之擎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天津开发区南海路12号A3栋708室

Q Q:3926574901

Copyright © 2022-2025

津ICP备2025027990号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5522667382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