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成为主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车企加快了“出海”步伐,而长城汽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近期,长城汽车宣布将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并实现核心部件45%的本地化率,此举不仅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更被业内视为规避欧美碳关税壁垒的高明之举。
泰国作为东南亚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拥有成熟的汽车产业链、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便利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国际车企布局亚太市场的重要跳板。长城汽车选择在此建厂,正是看中了泰国在区域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更重要的是,泰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税收减免、土地支持等优惠政策,为外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与传统整车出口不同,长城此次采取的是“本地生产+本地配套”的深度本地化模式。据透露,其在泰国罗勇府的生产基地将实现高达45%的核心零部件本地化供应,涵盖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电驱系统等多个关键模块。这一比例在当前中国车企海外建厂中处于领先水平,显示出长城在供应链整合方面的强大能力。
本地化生产带来的不仅是成本优势,更是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关键策略。近年来,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酝酿或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即所谓的“碳关税”。该机制要求进口产品根据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缴纳相应费用,旨在防止“碳泄漏”。对于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汽车制造商而言,这无疑构成了新的挑战。
而长城在泰国建厂并推动本地化生产,恰恰巧妙地规避了这一风险。首先,东南亚地区的电力结构相对清洁,尤其是泰国正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工厂运营的碳足迹显著低于国内部分依赖煤电的生产基地。其次,本地化生产减少了长途海运带来的运输碳排放,在全生命周期碳核算中更具优势。此外,通过使用本地供应商,还能优化物流链条,进一步降低整体碳强度。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布局使长城的产品在进入欧洲市场时,能够以“东盟制造”的身份享受更优惠的贸易待遇。例如,泰国与欧盟虽未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但其出口产品在某些环保标准认证下更容易获得绿色通行证。这意味着,同样一款电动车,从泰国出口可能比直接从中国出口面临更低的碳关税成本,从而提升价格竞争力。
除了规避碳关税,本地化战略还增强了长城在东南亚市场的响应能力。过去,中国车企多以出口整车为主,面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较慢,售后服务网络也不够完善。而在泰国设厂后,长城不仅可以快速调整生产节奏,还能根据当地消费者偏好定制产品,比如针对热带气候优化电池散热系统,或推出更适合城市通勤的小型SUV。
与此同时,长城还积极构建本地研发团队,与泰国高校和科技企业合作开发适应区域特点的技术解决方案。这种“技术下沉”模式不仅提升了品牌认同感,也为未来向周边国家辐射打下基础。目前,长城已计划以泰国为支点,将产品销往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形成区域性市场联动。
当然,本地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确保供应链稳定性、管理跨文化团队、应对政策变动风险,都是长城必须面对的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泰国的战略布局展现了中国车企从“产品输出”向“体系输出”的转型升级。这不仅仅是建一座工厂,更是复制一套包括生产、研发、供应链和品牌运营在内的完整生态体系。
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潮中,单纯的“低价竞争”已难以为继,唯有通过深层次的本地化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才能真正扎根海外市场。长城汽车在泰国的实践,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了宝贵经验——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把车卖出去,而是把根扎下去。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中国车企效仿类似模式,东南亚有望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全球的新起点。而长城这一步棋,既是对当下贸易环境的精准应对,更是对未来十年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远布局。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