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支持方言吗?识别率测试
2025-10-07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智能语音交互系统逐渐成为车辆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导航、音乐播放,还是空调控制、电话拨打,用户只需动动嘴,便能完成一系列操作,极大提升了驾驶过程中的便捷性与安全性。然而,在全国方言众多的背景下,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语音系统是否真正支持方言?其识别率究竟如何?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我们选取了市面上五款主流新能源车型——包括比亚迪汉、小鹏P7、蔚来ET5、理想L9和特斯拉Model Y,对其车载语音助手在普通话及四种主要方言(四川话、粤语、上海话、东北话)下的识别能力进行了实测。

测试环境设定为封闭安静的室内车库,模拟日常驾驶场景。每位测试者使用标准地方口音进行10条指令输入,涵盖导航设置、媒体控制、车窗调节、温度调整等常见功能。每条指令重复三次,最终以正确响应次数计算识别率。

首先来看普通话的表现。所有五款车型在普通话环境下均表现出色,平均识别率达到96%以上。其中,小鹏P7和理想L9凭借自研语音引擎,识别准确率接近98%,响应速度也最快,基本在0.8秒内完成反馈。特斯拉表现稍逊,但在基础指令上仍保持在95%以上的准确率。

进入方言测试环节,情况则明显分化。四川话作为北方方言的代表,语音结构与普通话较为接近,因此识别效果相对较好。比亚迪汉搭载的DiLink语音系统对四川话的支持尤为突出,识别率达82%。小鹏P7也达到78%,尤其在“打开天窗”“调高空调温度”这类短句中表现稳定。而特斯拉几乎无法理解四川方言表达,识别率不足40%,多数情况下直接回应“抱歉,我没听清楚”。

粤语测试中,差异更加显著。由于粤语声调复杂、词汇独特,多数系统难以应对。蔚来ET5虽宣称支持多方言,但在粤语测试中仅识别出35%的指令,常将“导航去机场”误识别为“导航去家里”。理想L9表现最差,几乎完全依赖普通话输入,粤语识别率仅为28%。唯一亮点是小鹏P7,其语音系统经过专项优化,对粤语常用指令识别率达到65%,尤其是在“播放陈奕迅歌曲”“调低音量”等娱乐类指令中表现尚可。

上海话的测试结果最为惨淡。作为一种吴语方言,其发音方式与普通话差异巨大,连声母、韵母系统都不同。五款车型中,没有任何一款能有效识别上海话指令。最高识别率来自比亚迪汉,但也仅有32%,且多集中在极简短语如“开空调”“关窗户”。其余车型基本处于“失聪”状态,频繁请求用户“请用普通话再说一遍”。

东北话虽属官话体系,与普通话相似度高,但因其语调夸张、儿化音重,部分系统仍出现误判。例如“打开车窗”被识别为“打开车宣”,“播放周杰伦”变成“播放周姐轮”。整体识别率在70%-78%之间,小鹏和比亚迪表现领先,特斯拉再次垫底。

从技术角度看,语音识别对方言的支持依赖于训练数据的丰富程度。目前大多数车企的语音模型主要基于普通话大数据训练,对方言样本采集有限,尤其是非官话区方言。此外,车载语音系统受限于芯片算力和本地存储,难以部署过于复杂的多语言模型,往往依赖云端处理,一旦网络不佳,识别效果进一步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和比亚迪在方言支持上的领先并非偶然。两家车企近年来持续投入自然语言处理(NLP)研发,并与方言语音数据库公司合作,构建了区域性语音识别模型。例如,小鹏针对华南市场专门优化了粤语识别模块,而比亚迪则在西南地区开展了大量实地语音采集。

尽管已有进步,但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方言识别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广大非普通话母语用户而言,想要流畅使用语音功能,仍需刻意“说普通话”。这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智能座舱“智能化”背后的地域局限。

未来,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引入,车载语音系统有望实现更强大的上下文理解与多语种混合识别能力。一些车企已开始探索端侧大模型应用,使车辆能在本地完成复杂语音解析,减少对网络的依赖。若能结合区域化数据采集与个性化学习机制,真正实现“听得懂乡音”的智能语音系统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总的来说,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语音系统在普通话环境下已相当成熟,但对方言的支持仍参差不齐,识别率普遍偏低,尤以南方方言为甚。消费者在选购时,若日常使用方言较多,建议实地体验语音功能,避免“智能”变“智障”。而对于车企而言,提升方言识别能力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用户多样性需求的尊重与回应。

15522667382 CONTACT US

公司:天津之擎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天津开发区南海路12号A3栋708室

Q Q:3926574901

Copyright © 2022-2025

津ICP备2025027990号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5522667382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