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关注点也从最初的续航焦虑逐渐转向更具体的使用场景表现。其中,高速行驶下的实际续航与车辆仪表盘显示续航之间的差异,成为许多车主热议的话题。不少用户反映,在城市通勤时续航预估较为准确,但一旦上高速,表显续航“缩水”严重,实际能跑的距离远低于预期。那么,新能源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真实续航与表显续航到底相差多少?这种偏差率又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车辆仪表盘上显示的剩余续航里程(即“表显续航”)是基于当前电池电量和近期驾驶习惯计算得出的估算值,并非绝对精确。厂家通常会根据NEDC、WLTC或CLTC等标准工况测试得出官方续航数据,而这些测试大多在理想条件下完成,难以完全反映真实复杂路况下的能耗情况。
在实际高速行驶中,风阻成为影响续航的关键因素。空气阻力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当车速提升至100公里/小时以上时,风阻消耗的能量急剧上升。以一辆标称CLTC续航600公里的纯电SUV为例,在城市道路以平均40-60公里/小时行驶时,实测续航往往能达到500公里左右,偏差率控制在10%-15%之间。然而,一旦进入高速公路并以110-120公里/小时匀速巡航,实测续航可能骤降至420-450公里,偏差率扩大至20%-25%,部分车型甚至更高。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多家媒体和第三方机构曾进行过实测对比。例如,某评测团队选取了五款主流纯电车型,在关闭空调、恒温23℃、平坦高速路段的条件下,以110公里/小时定速巡航直至电量耗尽。结果显示,所有车型的实际高速续航均未达到CLTC标准续航的70%,平均偏差率高达28.6%。其中,一款宣称续航700公里的轿车,实际高速行驶仅跑了约480公里,偏差接近31.4%;而一款主打长续航的中型SUV,在相同条件下跑了492公里,相比其650公里的CLTC续航,偏差率达24.3%。
造成这种显著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前文提到的风阻增加外,高速行驶时电机长时间处于高功率输出状态,效率下降,电耗自然升高。此外,低温环境会进一步加剧电池性能衰减。冬季高速行驶时,由于电池需要加热维持工作温度,加上暖风空调的额外耗电,续航打折更为明显。有数据显示,在零下5℃环境中跑高速,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可能比常温下再减少15%-20%。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能量回收系统的限制。在城市低速行驶时,频繁启停使得能量回收系统能够有效补充电量,从而延长续航。但在高速公路上,车辆长时间匀速行驶,制动机会少,能量回收贡献几乎可以忽略,导致整体能效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牌和车型之间的偏差率也存在较大差异。空气动力学设计更优、风阻系数更低的车型(如部分轿跑类电动车),在高速工况下的续航保持率相对更高。同时,搭载热泵空调、具备智能能量管理系统的车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速续航“跳水”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这一偏差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计划长途出行时,不能简单依据表显续航来判断是否需要中途充电。建议以“表显续航×0.7”作为高速行驶的参考值,并在此基础上预留至少10%-15%的安全余量。例如,若表显剩余续航为400公里,实际高速可行驶距离可能仅为260-280公里,应提前规划充电站点,避免陷入“趴窝”困境。
总体来看,新能源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的续航表现普遍低于表显数值,偏差率普遍在20%-30%之间,极端情况下甚至更高。这并非车辆“虚标”,而是测试标准与实际使用场景差异所致。未来,随着WLTP或更贴近真实驾驶的测试标准逐步推广,以及车企在能耗优化、电池管理和驾驶反馈算法上的持续进步,续航预估的准确性有望进一步提升。
在现阶段,理性看待表显续航,结合自身驾驶习惯和出行环境合理预判,才是应对高速续航焦虑的最佳方式。毕竟,电动车的技术仍在不断进化,而用户的认知也需要同步更新。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