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城市交通压力的不断加剧,飞行汽车这一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正逐步走进现实。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其中,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新兴领域的政策导向正由“培育”阶段转向“规模化”发展阶段,为飞行汽车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低空经济是指在1000米以下空域内开展的航空活动及相关经济行为,涵盖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空中出行、低空旅游等多个方向。飞行汽车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之一,集成了新能源、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材料科学等前沿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能有效缓解地面交通拥堵,还具备快速响应、灵活调度等优势,在紧急救援、城市通勤、短途运输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是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落地的关键。自“十四五”规划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低空经济发展,包括空域管理改革试点、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飞行器制造标准制定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意味着政策重心已从早期的技术验证和产业培育,转向系统性推进产业落地和商业化应用。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低空经济战略价值的认可,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发展路径和政策保障。
在技术层面,飞行汽车的发展正进入加速期。目前,全球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飞行汽车的研发与测试。我国在动力电池、电动垂直起降(eVTOL)技术方面具备较强优势,部分企业已推出原型机并完成多轮试飞。例如,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等企业在eVTOL领域取得突破,相关产品已进入适航审定阶段。此外,飞行汽车的配套技术如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电池续航能力、自动驾驶算法等也在不断优化,为未来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前提条件。飞行汽车的普及不仅依赖于飞行器本身的成熟,还需要配套的起降站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能源补给网络等支撑。目前,我国已在部分城市试点建设“垂直起降机场”和“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探索低空交通管理新模式。例如,深圳、成都、合肥等城市已启动低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空域资源开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些先行先试的举措,为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是空域管理问题。随着飞行器数量的增加,如何在有限的低空空域内实现高效调度、确保飞行安全,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其次,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飞行汽车的适航认证、驾驶员资质、空域使用权限等仍处于探索阶段,亟需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框架。再次,公众接受度和运营成本也是影响其普及的重要因素。如何降低制造和运营成本、提升飞行安全性、增强公众对空中出行的信任,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
尽管挑战重重,但低空经济的巨大潜力已不容忽视。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飞行汽车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城市交通、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政策的持续加码、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低空经济将从“小众试点”走向“大众应用”,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可以预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低空经济写入其中,不仅是对这一新兴产业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从培育到规模化,低空经济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将为飞行汽车的商业化落地和低空经济的全面崛起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随着更多城市加入低空经济的布局,一个“天空不再遥远”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Copyright © 2022-2025